北航新闻网8月23日电(记者 焦羽佳/文 宋超/摄影)为持续推动主题教育调查研究取得实效,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8月21日至22日,北航党委书记赵长禄一行赴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调研推进定点帮扶工作,看望慰问派驻挂职干部,召开北航-中阳县定点帮扶工作座谈会。吕梁市委书记孙大军,吕梁市委常委、秘书长田安平,北航党委副书记程波,中阳县委书记王峰,中阳县委副书记、县长孙燕飞参加调研和座谈。
8月22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阳县定点帮扶工作座谈会在秀美祥和的阳坡村举行。赵长禄、孙大军讲话,王峰主持会议。
孙大军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多年来对吕梁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2015年12月北航定点帮扶中阳以来,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举全校之力真心实意帮扶、真金白银投入,为中阳县在全省首批脱贫摘帽,为吕梁老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七年多来,北航校领导多次深入中阳调研指导,遴选4名优秀干部接续挂职副县长、5名年轻骨干任阳坡村第一书记,广泛动员组织专家学者、青年干部、校友企业倾力精准帮扶,在护工培训、农特产品销售、学校支教、产业转型、技术研发推广、人才培训等方面全方位帮助中阳。七年多的定点帮扶,创建的一项项好机制,取得的一份份好成绩,谱写了高校定点帮扶的“北航样本”,体现了北航情系老区的政治担当和真帮实扶的为民情怀。北航历史底蕴深厚,红色基因流淌,精英人才荟萃,科研实力雄厚,定点帮扶让吕梁与北航结下深厚情缘,成为市校合作典范。当前吕梁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转型发展。希望北航充分发挥教育、人才、科技优势,不断深化与吕梁的交流合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吕梁落地转化,鼓励更多校友企业来吕梁投资创业,我们将全力做好保障服务工作,努力让市校合作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赵长禄向吕梁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向中阳县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对学校派驻干部的工作表示充分肯定,向北航校友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参与吕梁市和中阳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表示衷心感谢。赵长禄强调,为更好落实定点帮扶工作,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带领工作专班直接部署、直接讨论,减少决策链条,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落地见效。上半年主题教育期间,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清单式推进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计划,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进一步坚定了定点帮扶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围绕继续做好下一步工作,赵长禄提出三点要求。他强调,要扛牢政治责任,强化使命担当,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把握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历史必然性,在赋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中持续发力、持续作为。要强化精准对接,狠抓工作落实,切实巩固工作成效,全面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在前期科技帮扶、产业帮扶、教育帮扶、文化帮扶等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重点难点下真功夫,狠抓工作落实,压茬推进各项任务,深度挖掘地方独特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科技和人才优势,准确匹配好帮扶力量和帮扶资源,确保落地见效。要不断总结经验,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校地定点帮扶工作再上新台阶。要进一步巩固深化校地双方的深厚友谊,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定点帮扶经验,形成规律性认识,围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构建长效机制。要积极探索通过电商等技术手段助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整合校地优势资源,发挥好校友和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遵循市场规律,形成工作合力,推动中阳产业发展。要继续深化教育帮扶,在“扶志”和“扶智”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拓展将学校党的建设、思政教育、干部培养、人才培养等元素融入中阳,实现双向联动,在帮扶工作过程中提升北航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赵长禄表示,学校将会一如既往扎扎实实推进定点帮扶工作,以更大力度支持中阳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座谈会上,孙燕飞汇报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情况,北航驻中阳挂职副县长郭伟丰汇报了定点帮扶工作情况。会上举行了北航-中阳一批校地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调研期间,赵长禄一行前往下枣林乡阳坡村,看望日间照料中心老人,详细询问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并向他们赠送北航爱心大礼包,沿途走访桃李芬芳民宿、柏籽羊养殖场等地,深入了解乡村三产融合和特色旅游发展等情况。
在北航中汇科技孵化器,赵长禄一行走访了校友企业吕梁硕为思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巾帼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地,深入了解易地移民搬迁后续产业平台情况。
赵长禄一行还前往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参观走访中钢-北航转型升级技术研发中心等,仔细了解科技赋能企业转型升级、中阳钢铁焊丝生产项目等情况。
学校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相关单位负责人参与调研。
(审核:李建伟)
编辑:贾爱平